在贵州这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土地上,足球的火焰从未熄灭。从曾经的贵州恒丰智诚冲超成功,到如今贵州筑城竞技足球俱乐部在中乙联赛崭露头角,贵州足球正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征程。无论是职业联赛的拼搏,还是“村超”掀起的全民足球热潮,贵州足球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绿茵传奇。这支承载着无数希望的队伍,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新征程上,贵州足球俱乐部将如何再创辉煌?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
贵州足球的历史底蕴深厚,职业化道路虽曲折却充满韧性。贵州恒丰智诚足球俱乐部曾于2016年成功冲超,成为贵州足球史上的里程碑。随着俱乐部因欠薪问题退出职业联赛,贵州足球一度陷入低谷。但贵州人并未放弃,2024年,贵州筑城竞技足球俱乐部从中冠联赛突围,成功升入中乙联赛,标志着贵州职业足球的复兴。这支新军不仅继承了贵州足球的拼搏精神,更以科学的青训体系和市场化运作,为贵州足球注入了新活力。
职业足球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投入和科学的管理。贵州筑城竞技在2025赛季引进了多名有中超经验的球员,如张文涛、陈祥煜,展现了冲击更高目标的雄心。俱乐部注重本土化培养,为贵州名将范云龙举办退役仪式,传承贵州足球文化。这种职业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模式,为贵州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训是足球发展的根基,贵州近年来在青训领域投入巨大,构建了多层次培养体系。2018年,贵州恒丰青训基地落户都匀国际足球小镇,配备了五级精英梯队和专业化教练团队,成为贵州足球人才摇篮。2024年起,贵州进一步推动“一主四辅”青训格局,以毕节国家级青训中心为核心,贵阳、遵义、黔南、黔西南四地为辅助,形成覆盖全省的选材网络。
2025年,贵州青训再升级,提出“五球”战略:政策保障、球风建设、低龄选材、场地完善、技术标准化。例如,都匀市中小学已建立U8、U10梯队,通过“班超”联赛实现体教融合。这种系统化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在2025年黔东南州校园足球联赛中,榕江代表队斩获5冠2亚1季,创下历史最佳。未来,贵州有望通过青训体系输送更多“范云龙”,为职业俱乐部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如果说职业足球是塔尖,那么“村超”就是贵州足球最坚实的塔基。2023年爆火的榕江“村超”已成为中国草根足球的标杆,2025年赛事进一步升级:108支村级球队参赛,覆盖20个乡镇,决赛阶段吸引数万观众。这种全民参与的足球热潮,不仅创造了“场均观众超3万”的奇迹,更通过“非遗展演+足球”的模式,让赛事成为文化盛宴。
“村超”的成功为职业足球提供了深厚土壤。榕江县已推出足球发展十年规划,计划到2035年建成100个足球场,并建立“村超—班超—逐梦职业队”的三级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村超”球员董永恒、石坚进等组成的榕江县代表队,连续两年夺得贵州县域足球联赛总冠军,证明草根足球与职业化路径可以无缝衔接。这种“自下而上”的足球生态,正是贵州足球崛起的独特优势。
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引擎。2025年贵州省足球超级联赛巧妙融合体育与旅游,遵义站设立“红色足球文化展”,黔东南融入苗族歌舞,带动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消费热潮。数据显示,自“村超”出圈以来,榕江累计接待游客169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90亿元,足球已成为贵州文旅的新IP。
职业俱乐部同样注重商业开发。贵州筑城竞技将贵阳奥体中心打造为“福地”,通过球迷文化和周边产品提升商业价值。借鉴江苏“苏超”创造3亿元经济效益的经验,贵州未来可进一步挖掘赛事转播、赞助合作等潜力,让足球成为真正的产业支柱。这种“体育+文旅+商业”的多元模式,将为俱乐部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新征程上,贵州足球仍需直面挑战。职业层面,筑城竞技需尽快适应中乙节奏,解决防守端暴露的问题;青训领域需扩大教练团队,完善球员升学通道。但机遇同样显著:2025年贵州有4支球队征战中冠联赛,形成“职业—半职业—业余”的立体化竞赛体系;加之政策支持(如《贵州省体育“十四五”规划》),足球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贵州足球正站在时代风口。随着“村超”国际友谊赛的举办和青训体系的输出,贵州有望成为中国足球对外交流的窗口。正如省体育局局长马雷所言:“足球事业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只要坚持职业化、青训、群众足球“三线并进”,这片曾诞生过中超黑马的土地,必将书写新的绿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