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赛程 / 国家北方足球基地引领绿茵新篇章

国家北方足球基地引领绿茵新篇章

adminl
adminl管理员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一座现代化的足球殿堂正悄然崛起。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北方基地”)自建成以来,不仅填补了中国足球南北训练基地布局的战略空白,更以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多元化的赛事承办能力以及深远的青训体系,成为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核心引擎。从承接国家级青少年联赛到举办国际B级赛事,从盘活闲置资源到激活区域经济,北方基地正以“体育+”的融合模式,书写着中国足球的新篇章。

战略布局:南北呼应,打造国家级足球枢纽

国家北方足球基地引领绿茵新篇章  第1张

北方基地的诞生源于《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2015年,国家提出“新建2个国家足球训练基地,满足国家队不同季节比赛和训练需求”的战略部署。2023年,随着大连中国足球(北方)训练基地的揭牌,北方基地与南方基地(珠海索卡体育训练基地)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国、四季可用的训练网络。

呼和浩特北方基地的选址兼具地理与气候优势。地处大青山前坡,夏季凉爽的气候为足球训练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而完善的室内场馆则解决了冬季训练难题。基地总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包含“一场一馆”和12片室外球场,其中主体育场可容纳2.1万名观众,足球馆内设标准11人制人造草场地,配套康复中心、体能训练区等设施,可同时满足300人驻训。这种全季节、全时段的训练能力,使其成为国字号球队和职业俱乐部的首选驻训地。

硬件升级:从“半拉子工程”到国际标准赛场

北方基地的建设曾因配套设施不完善而一度闲置,但通过内蒙古“五个大起底”行动的精准施策,这一重点项目被重新激活。2023年,基地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营,短短两个月内便承办了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7预选赛和第三届中国足协U21联赛,标志着其正式跻身国家级赛事承办行列。

基地的硬件标准对标国际。室外训练场通过国际足联FIFA Quality Pro认证,草坪采用天然草与先进排水系统,确保比赛质量;智能化改造后的养护系统更达到欧盟标准,为2025年CFA中国之队国际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提供保障。基地还拥有全区最大的室内公共体育馆,可灵活切换为篮球、排球等赛事场地,实现多功能利用。

赛事经济:以足球为媒,激活城市活力

北方基地的运营深刻诠释了“一场赛激活一座城”的理念。2025年6月,中国U-16国家队在此举办的国际锦标赛中夺冠,单场观众达1.75万人,累计吸引5万人次现场观赛,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显著增长。亲民的39元票价和免费青少年政策,更让赛事成为全民共享的“绿茵会客厅”。

赛事的经济外溢效应远超预期。呼和浩特市通过新增公交专线、优化地铁接驳等措施提升服务能级,同时在场馆入口设置城市文旅展区,借助央视等平台向全球展示草原文化。这种“体育+文旅”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还为当地创造了可持续的消费引擎。

青训体系:夯实人才根基,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核心项目,北方基地与大连、武汉等地的青训中心形成“4+1”布局(4个男足基地+1个女足基地),构建起区级选材、市级提升、大区重点培养的精英人才体系。基地与内蒙古足协合作,常态化举办U系列赛事,例如2023年U21联赛吸引了12支中超梯队参赛,为年轻球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竞技平台。

基地还积极探索体教融合。2025年,中国足协在此设立U-16国家队集训营,日本教练浮嶋敏带领的团队通过科学训练和蒙太古杯等国际赛事经验,帮助球员快速成长。基地与本地学校合作开展足球课程,打破传统青训与校园体育的壁垒,让更多青少年在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间找到平衡。

未来展望:从区域标杆到国际足球之都

北方基地的二期工程已提上日程,拟建综合训练中心、体育学院等设施,进一步扩大容量和功能。随着更多国际赛事的引入,基地有望成为亚洲足球交流的重要节点,吸引如巴西、日本等国家队前来集训,推动中外足球文化的深度碰撞。

长远来看,北方基地的愿景不仅是培养球员,更是构建一个涵盖赛事运营、体育旅游、康复医疗等全产业链的生态圈。正如内蒙古足协副秘书长北光所言:“足球场的数量仅是起点,通过基础设施和人才体系的同步升级,我们正将呼和浩特打造成‘北方足球之都’。” 在这片绿茵场上,每一粒草籽都孕育着中国足球的未来,每一次奔跑都在为振兴之路积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