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男足在长达两年的征途中,经历了从40强赛的绝地求生到12强赛的悲壮出局。这段旅程既有高洪波临危受命的力挽狂澜,也有里皮上任后的短暂辉煌,最终以1分之差与附加赛资格擦肩而过。这是一次承载着希望与失落的征程,也是中国足球在亚洲赛场实力定位的真实写照。
2015年开启的40强赛,国足在佩兰执教下表现低迷,先后被中国香港队两度逼平,出线形势岌岌可危。高洪波接任后,球队在最后两轮背水一战:4-0大胜马尔代夫,尤其是末轮2-0击败已提前出线的卡塔尔,成为转折点。这场胜利不仅需要自身努力,更依赖“半个亚洲的帮助”——菲律宾爆冷战胜朝鲜、伊朗击败阿曼等结果,最终让国足以“四个最佳小组第二”之一的身份惊险晋级12强赛。
这一阶段的国足暴露了进攻乏力的问题,40强赛8场比赛仅打入17球,其中12球来自对阵不丹的“虐菜”局。但高洪波的战术调整展现了本土教练的灵活性,例如对阵卡塔尔时撤下正印中锋,启用武磊与张稀哲的机动组合,最终由黄博文的世界波和武磊的锁定胜局完成救赎。这场胜利被球迷称为“西安奇迹”,也为后续12强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2强赛分组抽签将国足与伊朗、韩国、叙利亚等强队同列A组。前四轮仅取1分的糟糕战绩导致高洪波下课,意大利名帅里皮接任后,球队精神面貌和战术执行力显著提升。最经典的战役是2017年3月长沙主场1-0力克韩国,于大宝的头球破门终结了“恐韩症”的阴霾,这场胜利被央视称为“中国足球的尊严之战”。
里皮带队6轮豪取11分,包括客场2-1逆转卡塔尔的收官战。但前期挖坑太深,最终国足3胜3平4负积12分,以1分之差落后叙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排名小组第五。尤其遗憾的是对阵叙利亚的两回合:首回合门将顾超出击失误导致0-1失利;次回合2-2平局中,武磊终场前错失绝杀机会。若这两场能多拿2分,国足便可跻身附加赛。
与伊朗的两回合较量凸显了国足与亚洲顶流的差距。主场0-0逼平对手展现了防守韧性,但客场0-1失利暴露了控球能力的不足——全场仅2次射门,对手则完成21次轰门。而对阵叙利亚的失利更显致命:首回合的防守失误和次回合的临门一脚疲软,直接断送了附加赛希望。
值得铭记的是对韩国的胜利。里皮采用三中卫体系限制孙兴慜的突破,并利用蒿俊闵的调度和于大宝的抢点制造杀机。这场胜利不仅打破32年正式比赛不胜韩国的魔咒,更证明了归化球员尚未登场时,国足仍具备与亚洲一流周旋的实力。
郑智、冯潇霆等老将构成的中轴线撑起了球队框架。郑智在防守型中场位置场均跑动超11公里,对阵卡塔尔一役更是以36岁高龄打满全场并送出关键助攻。锋线核心武磊虽屡遭诟病“单刀不稳”,但仍以5球成为队内最佳射手,包括40强赛对卡塔尔的锁定胜局和12强赛对叙利亚的扳平球。
里皮的战术革新功不可没。他摒弃了高洪波时期的保守五后卫,改用更具攻击性的4-3-3,并激活了蒿俊闵的组织能力。但阵容深度不足的短板始终存在——当主力疲惫时,替补席无人能维持战术强度,导致多场比赛后半程崩盘。
这次征程最终延续了国足自2002年后的世界杯荒。横向对比历届世预赛:2006年因净胜球劣势无缘八强赛;2010年和2014年甚至未能晋级决赛阶段;而2018年虽止步12强赛,却是近四届中距离出线最近的一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青训断层。本届阵容中,1993-1999年龄段球员在青年赛事中屡遭败绩,导致成年队后继无人。反观日韩,香川真司、孙兴慜等旅欧球员已成为国家队支柱,而中国球员仍困于中超的舒适区。
2018世预赛是国足在“金元足球”时代的最后一次集体冲锋。它见证了老将们的悲情谢幕,也揭示了归化政策前的最后挣扎。当王大雷、武磊等人在2025年黯然退出国家队时,这段征程留给中国足球的,不仅是“差一分”的遗憾,更是对体系改革的迫切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