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班牙队在2024年欧洲杯决赛中捧起德劳内杯时,全球数十亿观众不仅见证了足球场上的精彩对决,更注意到绿茵场边频繁闪现的中文广告——海信、比亚迪、支付宝、速卖通和vivo五大中国品牌组成的"中国方阵",占据了13个顶级赞助商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席位。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已从国际体育营销的旁观者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主角,其背后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提升,更展现了中国品牌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实现国际化跃迁的雄心。从2016年海信作为首家中国赞助商"单兵作战",到如今五大品牌协同发力,中国企业在欧洲杯这一世界顶级体育IP上的表现,已经成为观察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的最佳窗口。
2024年欧洲杯注定在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本届赛事13家官方全球合作伙伴中,中国企业史无前例地占据了5席,包括家电巨头海信、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金融科技平台支付宝及蚂蚁集团、跨境电商速卖通和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欧洲杯历史上单一国家赞助商数量的纪录,也使中国连续第二次成为该赛事最大的赞助商输出国。回望2016年法国欧洲杯,当时仅有海信一家中国企业孤独亮相;到2021年延期举办的欧洲杯,中国赞助商增至4家;而本届赛事,中国品牌不仅在数量上实现突破,更在赞助层级和参与深度上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欧洲杯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水到渠成的结果。欧足联营销总监盖伊—洛朗·爱泼斯坦指出:"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是看中其全球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品牌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色。" 德国经济学家、欧洲政策中心主任沃佩尔分析认为:"足球商业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中国赞助商的增加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赞助商均来自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支付科技、跨境电商和智能手机等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领域,代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最新成果。
中国品牌在欧洲杯上的高调亮相也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中国厂商的广告明确显示了谁才是财神爷",而法国《巴黎人报》则感叹:"你根本避不开这些广告或标志,它们就出现在草坪周围的LED广告牌上,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 这种关注度印证了体育营销专家西蒙·查德威克的观点:"欧洲杯影响的不是小群顾客的利基市场,而是全球市场。这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在全球聚光灯下展现自我的绝佳机会。" 对中国企业而言,赞助欧洲杯不仅是为了品牌曝光,更是向全球消费者展示中国创新实力和品质承诺的战略举措。
中国品牌在本届欧洲杯的表现已远不止于传统的场地广告和品牌露出,而是实现了从"被动展示"到"主动赋能"的质变。海信作为三度赞助欧洲杯的"元老",本届赛事角色发生了标志性转变——不仅作为官方赞助商,更成为欧足联历史上首个VAR(视频助理裁判)显示技术合作伙伴。在德国对阵苏格兰的揭幕战中,海信提供的显示技术支持裁判做出了本届赛事第一张红牌和第一个点球的判罚,中国显示技术在最严苛的足球场景中经受住了考验。这种深度技术合作打破了以往中国品牌仅作为资金提供者的局限,标志着中国科技已跻身足球赛事核心环节。
比亚迪作为欧洲杯历史上首个中国汽车类顶级赞助商,同样实现了角色突破。它接替德国大众成为赛事官方出行合作伙伴,提供300辆新能源车作为官方用车,并在德国各大体育场附近设置展台。这一更替颇具象征意义——在欧洲汽车工业腹地,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环保理念和创新技术重塑行业格局。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总经理舒酉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欧洲杯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实力和环保承诺,而不仅仅是打广告。" 数据显示,欧洲杯期间比亚迪在欧洲的询单量激增300%,虽然欧盟加征临时关税带来挑战,但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为长远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支付宝和蚂蚁集团则通过创新服务重新定义了支付类赞助商的价值。蚂蚁集团旗下Alipay+、WorldFirst(万里汇)、Antom(安通环球)三大品牌集体亮相,其设计的"支付宝得分王"奖杯巧妙融合中国元素与全球化理念——奖杯上半部分采用两千多年前的小篆体"支"字造型,底座24片海浪代表24支参赛队。更具突破性的是,蚂蚁集团通过区块链技术使奖杯成为欧洲杯史上首座"数字孪生"奖杯,每位获奖球员的数据将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上。这种技术赋能使中国品牌从单纯的赞助商转变为赛事创新的推动者。
vivo和速卖通也各展所长,实现了品牌价值与赛事需求的有机融合。vivo为赛事工作人员特供搭载"蓝图影像"技术的X100系列手机,其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可清晰捕捉球场每个细节;速卖通则作为欧洲杯首个电商赞助商,通过"超级爆发日"等活动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优惠商品和互动体验,欧洲杯期间其足球用品销量同比激增80%。这些案例共同证明,中国品牌正通过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欧洲杯这一全球舞台上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中国品牌在欧洲杯上的集体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体育营销战略与系统性全球化布局的结果。海信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其国际化征程可追溯至2004年,通过赞助澳网公开赛、NASCAR汽车赛、F1红牛车队等积累经验,2016年成为欧洲杯56年来首个中国顶级赞助商,2018年又成为世界杯近百年历史上首个中国消费电子品牌。这种"将赞助世界顶级赛事进行到底"的坚持带来了显著回报——海信海外品牌知名度从2016年的37%攀升至2023年的54%,海外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不足20%增长到2023年的近40%。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体育营销是实现品牌影响力提升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加速器。
比亚迪则展示了如何通过体育营销突破高端市场。尽管面临欧盟临时关税等挑战,比亚迪仍坚持将欧洲作为品牌向上突破的关键战场。欧洲杯前夕,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并计划将高端品牌腾势引入欧洲。这种"赛事营销+本土投资"的组合拳体现了中国车企的长期战略思维。比亚迪欧洲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指出:"汽车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我们希望通过欧洲杯让欧洲消费者重新认识中国汽车。"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超24万辆,同比增长337%,其中欧洲市场贡献显著。
蚂蚁集团的全球化路径则凸显了"科技+支付"的独特优势。自2018年与欧足联达成8年合作协议以来,蚂蚁逐步构建起包括Alipay+跨境支付、WorldFirst跨境电商收款和Antom全球收单在内的全栈式服务。欧洲杯期间,Alipay+连接的欧洲商户交易额同比增长68%,使用Alipay+支付的顾客数量增加70%。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我们希望移动支付和足球一样成为全球通用语言,用科技为每个消费者和商家带去更好体验。" 这种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出海模式,使蚂蚁避开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激烈竞争,开辟了跨境支付新蓝海。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中国品牌在体育营销中都表现出"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运营"的成熟策略。vivo在欧洲8个国家设立本土团队,员工来自16个不同国家;海信在全球建立23个研发中心和34个工业园区,针对不同市场优化产品;速卖通推出全托管、半托管和海外托管三种模式,满足不同类型跨境商家的需求。法国SKEMA商学院教授西蒙·查德威克评价道:"中国品牌对欧洲赛事的赞助已从单纯的Logo展示,发展为更成熟、更复杂的商业实践。" 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正是中国品牌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持续闪耀的关键支撑。
中国品牌赞助欧洲杯的经济回报已通过多方面数据得到验证。最直接的表现是销售增长——2016年首次赞助欧洲杯后,海信在法国销售额激增300%;本届欧洲杯期间,速卖通足球用品销量同比增长80%,参与"超级爆发日"活动的商家备货量达到去年同期4倍;海信德国市场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52%的增长。这些亮眼数字背后,是欧洲杯庞大的流量基础——据欧足联统计,本届赛事全球观众超过50亿人次,单场观赛人次逾1亿。海信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汤茜表示:"顶级体育赛事具有跨越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独特魅力,是品牌全球化最有效的加速器。
除了直接销售提升,赞助欧洲杯对中国品牌国际形象的影响更为深远。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连续赞助2016、2020、2024三届欧洲杯后,海信在欧洲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品牌"认知度提升47%,"创新形象"认可度增加53%。比亚迪虽然面临欧盟关税壁垒,但欧洲杯赞助使其在欧洲的品牌知名度短期内提升至35%,为长期市场渗透奠定基础。蚂蚁集团通过得分王奖杯和区块链技术等创新,成功将"科技蚂蚁"的形象植入全球观众心智。正如品牌专家石章强所言:"赞助欧洲杯让中国品牌以高位姿态切入欧美高端市场,改变了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知。
从产业角度看,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欧洲杯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赞助商所属的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移动支付、跨境电商和智能手机等领域,正是中国产业升级最具活力的赛道。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达49.5%,100英寸以上电视市场份额56.4%;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支付宝已成为全球最大数字支付平台——这些行业领军者通过欧洲杯向世界展示中国产业的最新成就。德国《商报》评论称:"欧洲杯赞助商名单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晴雨表,中国企业的崛起标志着全球产业权力中心的转移。
中国品牌的欧洲杯之旅也为其他寻求国际化的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体育营销需要长期坚持,海信连续三届赞助欧洲杯才实现品牌认知的质变;技术创新是国际竞争的核心,VAR显示技术和区块链奖杯等创新为中国品牌赢得尊重;本土化运营不可或缺,无论是vivo的多国团队还是海信的本地研发,都体现了"Think global, act local"的智慧;社会责任与商业目标应平衡发展,比亚迪组织中国足球少年赴欧等公益活动增强了品牌亲和力。这些经验共同构成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方法论",对后续出海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品牌在欧洲杯的亮相也面临诸多挑战与争议。部分欧洲观众对场边中文广告表示不解,德国网友在社交媒体提出:"既然有虚拟广告牌技术,为何不根据不同国家调整广告语言?" 文化差异问题同样存在,如德国消费者误将输入为byd.de,反映出中国品牌在国际化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更严峻的是贸易政策挑战,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直接影响比亚迪等品牌的定价策略。如何将赛事期间的品牌曝光转化为长期市场份额,也是摆在所有中国赞助商面前的课题。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方雪玉坦言:"体育营销只是品牌国际化的起点,最终要靠产品力、服务力和本土化运营赢得市场。
支付和电商领域同样存在激烈竞争。虽然支付宝已成为全球最大数字支付平台,但在欧洲市场渗透率仍有限,需与本土支付习惯长期磨合;速卖通面临亚马逊等巨头的直接竞争,其欧洲杯期间日活用户达到亚马逊的71%虽为进步,但差距依然明显。对此,蚂蚁集团文体事业部总经理王鹏表示:"我们不以短期市场份额为目标,而是希望通过欧洲杯让更多欧洲商户体验中国支付科技的便利。" 这种"先建立认知,再培育习惯"的耐心策略,或许是中国科技服务企业打开欧美市场的理性选择。
展望未来,中国品牌与国际体育赛事的合作将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方面,合作形式将更加多元,从单纯赞助向技术合作、内容共创、服务赋能等方向延伸;赞助商机将更系统化,结合赛事IP开发周边产品、粉丝互动和数字体验。随着2025年新版世俱杯临近,已签约成为首个官方赞助商的海信表示,将利用AI技术赋能赛事传播和观众体验。李宁品牌也于2025年签约成为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指定装备赞助商,中国品牌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身影将愈加频繁。
从更宏观视角看,中国品牌在欧洲杯的成功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指出:"透过欧洲杯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科技经济产业的升级,中国品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型。" 当西班牙球员奥尔莫举起融合中国小篆字体的"支付宝得分王"奖杯,当德国裁判通过海信显示设备做出关键判罚,当法国球迷穿着义乌制造的球衣欢呼,世界正在见证一种新型全球化图景的诞生——中国不再只是世界的工厂,更成为创新的源泉和文化的贡献者。这种转变或许比任何广告曝光都更有价值,也更能诠释中国品牌闪耀欧洲杯绿茵场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