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预选赛第三阶段的激烈角逐中,B组的竞争格局已逐渐明朗。韩国队以6胜4平的不败战绩稳居小组头名,连续第11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展现了亚洲传统强队的底蕴。约旦和伊拉克分别以13分和12分紧随其后,而阿曼、巴勒斯坦和科威特则遗憾出局。这一组的积分榜不仅反映了各队的实力差距,更揭示了亚洲足球生态的多样性与战术博弈的精彩。
韩国队在B组的表现堪称统治级,10轮比赛未尝败绩,进14球仅失7球,攻防两端均展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尤其在最后一轮4-0大胜科威特的比赛中,洪明甫教练大胆启用李刚仁、吴贤揆等年轻球员,既为世界杯练兵,也验证了球队的阵容深度。约旦队的崛起则成为本组最大黑马,他们以3胜4平1负的战绩力压伊拉克,首次跻身世界杯的希望大增。伊拉克虽然防守稳健(失7球),但进攻端仅打入8球,平局过多导致最终屈居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B组的晋级分数线较A组和C组更低——第二名约旦仅积13分,而A组第二名乌兹别克积17分,C组第二名澳大利亚积13分但净胜球优势明显。这反映出B组中下游球队如阿曼、巴勒斯坦的顽强抵抗,尤其是科威特虽仅积5分,但逼平过韩国、伊拉克等强队,展现了"弱旅不弱"的特质。
韩国队的成功建立在洪明甫打造的"全能足球"体系上。孙兴慜、黄喜灿缺席期间,李刚仁承担起进攻核心角色,其场均2.3次关键传球和84%的传球成功率,确保了球队中场控制力。约旦则依靠经典的5-4-1防守反击,7个失球为小组最少,前锋塔马里凭借速度优势屡次制造杀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直接对话中1-1战平,印证了亚洲足球战术的多元化发展。
伊拉克的"实用主义"同样值得关注。西班牙主帅卡萨斯放弃传统的两翼齐飞,改用3-5-2阵型强化中场拦截,使球队成为B组平局大师(3胜3平2负)。相比之下,阿曼的荷兰籍主帅范马尔维克坚持4-3-3攻势足球,虽然场面好看,但8场比赛丢10球的后防漏洞让其早早失去晋级机会。这种战术选择与成绩的反差,为亚洲球队的建队思路提供了深刻启示。
小组赛第7轮韩国客场2-1逆转伊拉克的比赛堪称分水岭。补时阶段黄喜灿的绝杀不仅让韩国提前三轮锁定出线权,更彻底击垮了伊拉克的争二希望。另一场决定性战役是约旦3-2险胜阿曼,塔马里梅开二度包括第89分钟的制胜点球,这场胜利使约旦在积分上甩开伊拉克,为最终晋级奠定基础。
科威特虽早早出局,但主场0-0逼平韩国的比赛仍具战略意义。洪明甫在赛后承认:"对手的密集防守让我们束手无策,这提醒球队必须丰富破铁桶阵的手段。"而巴勒斯坦1-1战平伊拉克的比赛则展现了政治因素对足球的影响——由于安全问题,这场比赛在中立场地进行,伊拉克球员明显不适应环境。这些关键场次证明,世界杯预选赛不仅是技战术的较量,更是心理与适应能力的全面考验。
以B组头名身份晋级的韩国队,已开始筹备"北美世界杯计划"。洪明甫教练计划现场考察6月美国世俱杯的场馆条件,9月更将带队在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进行热身赛,提前适应气候和场地。约旦若历史性闯入世界杯,或将复制2022年沙特击败阿根廷的奇迹——其防守反击体系尤其适合对阵强队。
对于未能晋级的球队,改革势在必行。伊拉克足协已宣布将加大归化球员力度;阿曼则需要解决"攻守失衡"问题,8场比赛进8球失10球的数据表明其战术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而科威特的青训体系收获赞誉,23岁以下球员占比达40%,这支年轻队伍有望在2027亚洲杯和2030世预赛带来惊喜。B组的竞争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战术遗产和人才培养经验,将持续影响亚洲足球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