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大连是一座镌刻着荣耀与激情的城市。2013年11月18日,一支名为大连超越的足球俱乐部在这片热土上诞生,承载着“重振足球城辉煌”的使命,以青训为根基,以职业化为路径,书写了一段短暂却充满张力的篇章。从2015年冲甲成功到2019年黯然解散,这支球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关于梦想、拼搏与遗憾的故事。本文将深入剖析大连超越的兴衰历程,从建队理念到赛场风云,从管理创新到青训探索,试图还原这支球队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浪潮中的独特足迹。
大连超越的成立,源于一群投资人对大连足球深厚情感的现实投射。2013年大连实德解散后,这座曾孕育了无数国脚的城市仅剩阿尔滨一支职业球队苦苦支撑。超越俱乐部的创始人以“淡化企业冠名”的中性化命名,整合金融、教育、实业等多领域资源,提出“源于热爱,引领未来”的口号,目标直指2015年冲甲、2019年冲超的阶梯式发展蓝图。首任总经理赵阳的宣言掷地有声:“我们要组建真正的大连队,召回漂泊在外的本土球员,让蓝色荣耀重现!”
这种使命感体现在俱乐部的早期运营中。尽管初始资金仅1000万元,球队仍坚持招募阎嵩、杨林等大连籍老将,并从中乙联赛起步。2015年9月26日,球队在冲甲关键战中5-2横扫四川鑫达海,以总比分5-2锁定中甲资格,提前实现第一阶段目标。时任总经理林乐丰将这一刻称为“足球城复兴的起点”,而金州体育场万人合唱《大连英雄》的场景,成为俱乐部历史上最鲜活的注脚。
升入中甲后,大连超越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2016赛季初,俱乐部大胆启用“互联网思维”运营模式,总经理林乐丰提出:“中国足球需要打破传统,我们要用创新解决发展瓶颈。”这种理念体现在多个维度:推出更具现代感的队徽与球衣设计;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球迷互动平台;甚至尝试将赛事直播与线上竞猜结合。尽管这些尝试因资金限制未能深入,却展现了中小俱乐部的突围意识。
同年,大连足球迎来历史性时刻——中甲“大连德比”。随着超越的升级与一方(原阿尔滨)的坚守,两支球队的较量成为城市焦点。林乐丰对此评价:“德比是足球文化的催化剂,就像米兰或曼彻斯特,这种竞争能让整座城市沸腾。”2016年4月的首场德比中,超越虽0-1惜败,但全场2.3万观众创下中甲上座纪录。这种同城竞技不仅提升了球队曝光度,更激活了大连沉睡的足球基因。
“青训是大连超越的根基,更是足球城的未来。”这是俱乐部常务副总王楠在2016年U系列梯队表演赛上的宣言。依托大连东北路小学等传统青训基地,超越构建了U13-U15三级梯队,并首创“职业队与青训双轨并行”模式。2015年,U14队的张骏烨等5人入选国少队,证明其选材眼光;2016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U14队更跻身四强,展现出与职业梯队接轨的潜力。
俱乐部对青训的投入堪称孤注一掷:斥资改造金州训练基地;聘请塞尔维亚籍青训总监;甚至计划引入欧洲先进的体能监测系统。王楠曾透露:“我们每年青训投入占总支出的35%,远高于中甲平均水平。”这种坚持让超越在2017赛季涌现出王晓星、洪有鹏等U23新秀,其中后卫王晓星更以主力身份出战24场。随着资金链断裂,这批球员在解散后四散天涯,成为俱乐部最大的遗憾之一。
2018年成为大连超越的生死线。中甲赛场球队状态低迷,赛季初遭遇6连败,最终以倒数第二降入中乙。更致命的是财务危机爆发——足协公示显示,俱乐部未提交2018年工资奖金确认表,这意味着长期欠薪已成事实。球员郑剑锋后来回忆:“最困难时全队自发凑钱买训练器材,但没人愿意公开指责俱乐部。”
2019年1月14日的紧急会议上,董事长李晓勇宣布球队解散,但保留俱乐部主体“转向业余联赛”。这一决定引发连锁反应:外援福尔曼等通过国际足联仲裁追讨欠薪;本土球员如赵一博、崔凯等被迫加盟低级别联赛;而青训梯队整体被大连千兆接收,成为后者“三年冲甲”计划的拼图。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同年实施的新《体育法》明确欠薪纠纷可诉诸体育仲裁,但对已解散的超越球员而言,这仅是“迟到的正义”。
大连超越的五年历程,是中国中小俱乐部生存困境的缩影。一方面,它展现了职业化改革的局部成功:通过精准定位(如专注本土化)、创新运营(如互联网思维)和青训投入,一度成为中甲黑马。资金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据内部人士透露,2018年俱乐部实际负债已超5000万,而股东方实业板块的萎缩直接导致崩盘。
这支球队的遗产仍在延续。其青训体系培养的球员如今活跃在中超、中乙赛场;而“大连德比”的概念被一方与千兆继承,2018赛季大连赛区职业比赛首次破百场,创下城市纪录。正如《新华网》在分析体育仲裁案例时指出:“超越的教训证明,单靠情怀无法支撑职业足球,需要制度保障与商业开发的双重护航。”足球城的复兴之路,依然需要更多理性与耐心的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