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赛季中超联赛战至第14轮,积分榜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上海申花以10胜2平1负积32分的战绩领跑,成都蓉城紧随其后(9胜3平1负,30分),而北京国安虽少赛一轮却以7胜5平的不败战绩展现韧性(26分)。本赛季中超呈现出“四强争冠、中游混战、保级残酷”的格局,外援作用减弱、本土新秀崛起、战术风格多元化等趋势,共同勾勒出后金元时代中国足球的新生态。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当前积分榜背后的深层逻辑。
上海申花的领跑并非偶然。俄罗斯名帅斯卢茨基打造的“攻守平衡”体系成效显著,陈晋一改造为边翼卫、刘诚宇等小将的崛起,加上医疗团队对伤病的精准管控,让球队成为本赛季最稳定的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申花对阵非争冠球队时保持零封,展现出极强的控制力。而成都蓉城则凭借全联盟最高的跑动距离(场均超10万米),以高强度逼抢和快速反击紧咬积分,费利佩、罗慕洛等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化学反应日益成熟。
北京国安与上海海港构成第二争冠梯队。国安是联赛唯一保持不败的球队(12轮7胜5平),新帅塞蒂恩的传控体系与国安传统风格融合,恩加得乌领衔的防线仅失13球(联赛第三少)。海港虽失去奥斯卡核心,但武磊、莱昂纳多组成的攻击线仍具威胁,不过一周三赛的密集赛程可能成为其追赶的障碍。值得关注的是,四强之间尚未完成全部直接对话,6月14日申花客战深圳后,下半程的“六分之战”或将决定冠军归属。
本赛季中超最显著的变化是中游球队数量激增。山东泰山(21分)、天津津门虎(19分)至青岛西海岸(17分)等10支球队积分差距仅7分,形成庞大的“中间集团”。这种格局源于各队引援策略的理性化——北京国安125万欧元引进的达万成为冬窗标王,与金元时代动辄上亿的转会费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玉昆、青岛西海岸等升班马甚至通过性价比引援站稳脚跟,玉昆外援奥斯卡(前中超金靴)以自由身加盟后已贡献5球3助攻。
年轻球员的爆发进一步缩小了强弱差距。申花的刘诚宇(19岁)、杨皓宇(20岁)入选国家队,成都蓉城的胡荷韬(20岁)、山东泰山的蒯纪闻(18岁)等U21球员成为战术核心。据统计,中超U20球员本赛季已打入23球,较去年同期增长40%。这种“青春风暴”既得益于足协U21政策的强制引导,也反映出俱乐部青训投入的回报——例如申花康桥基地近年培养的球员已占据一线队半壁江山。
积分榜末端的竞争同样惨烈。长春亚泰(1胜2平10负,5分)深陷降级区,尽管换帅苏亚雷斯,但防守漏洞(失25球联赛最多)和进攻乏力(仅入11球)仍未改善。青岛海牛(1胜5平7负,8分)虽上演过绝平国安的好戏,但阵容厚度不足导致7场领先局面下丢分。这两支球队与深圳新鹏城(11分)、河南队(11分)构成降级热门,但后者凭借近期回暖的防守(河南近3轮仅失2球)尚存逆袭可能。
保级队的挣扎折射出中小俱乐部的生存困境。梅州客家上赛季侥幸递补保级后,本赛季流失程月磊、叶楚贵等主力,引援因资金受限严重滞后。与之对比,大连英博虽预算有限,但依托火爆球市(场均观众超3万)和本土化策略(大连籍球员占比60%),反而以3胜5平积14分暂离降级区。这种地域化运营模式,或许为后金元时代的中小俱乐部提供了生存样本。
2025赛季中超首次实施“半程前不计相互战绩”的新规:若积分相同球队未完成两回合交手,直接比较总净胜球而非相互胜负。这一变革避免早期排名因赛程差异失真——例如国安少赛一轮仍凭净胜球(+15)力压同分海港(+10)。数据化分析也成为各队标配,申花医疗团队通过生物力学监测降低伤病率,成都蓉城则依托跑动数据(场均比保级队多跑5000米)维持高强度打法。
公平竞赛积分曾引发争议。4月山东泰山因红黄牌扣分少本应排名超过海港,但官方榜单误排引发对规则执行透明度的质疑。这类细节在赛季末可能影响亚冠资格甚至保级命运,正如2023年大连人因净胜球劣势(-18对-15)不敌南通支云降级。如今各队更注重纪律管理,目前领跑的申花仅得12张黄牌(联赛最少),印证了“稳定即王道”的争冠逻辑。
随着中超在亚足联技术积分被泰超反超,2026-27赛季亚冠席位缩减为“1+1”(精英联赛正赛+附加赛)。当前积分榜前四的申花、蓉城、国安、海港需为稀缺的欧战资格全力厮杀,而中游球队如天津津门虎(19分)甚至有望通过足协杯争取亚冠二级联赛名额。长远来看,中超正经历从“烧钱竞赛”到“体系竞争”的转型,正如青岛西海岸主帅所言:“没有大牌外援的时代,战术创新和青训产出才是核心竞争力。”
回望积分榜,申花32分的光芒下,是中超从狂飙突进到理性发展的缩影。当本土球员开始担纲主角、战术风格百花齐放、中小俱乐部探索可持续模式,这个赛季或许正悄然书写中国足球新篇章。最终冠军归属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的中超,正在用更健康的竞争生态,重新赢得球迷的期待。